行业动态

承天示优,优品至上。

温室气体检测实验室(温室气体监测仪器)

承天示优官方账号 2023-03-08 行业动态 1700 views 0

今天的文章给大伙介绍下温室气体检测实验室,和温室气体监测仪器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记得不要忘记收藏下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国际研究揭开北冰洋下的神秘面纱:被锁住温室气体正在不断出现

据外媒报道, 对海底永久冻土的新研究表明,被锁住的温室气体正在不断出现。 有东西潜伏在北冰洋下面,虽然它不是怪物,但在很大程度上却仍是一个谜。根据25位国际研究人员展开的首次合作研究披露,海平面上升下的冻土目前封存了600亿吨甲烷和5600亿吨有机碳。

人们对这些被称为“海底永久冻土”的冰冻沉积物和土壤知之甚少,据悉,它们会缓慢融化并释放出可能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的甲烷和碳。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永久冻土层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地质工程师、本项研究的论文联合作者Jennifer Frederick指出,人类自工业革命已经释放了约5000亿吨的碳到大气中。

虽然研究人员预测,永久冻土层并不是一颗定时炸弹,可能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才能排放出温室气体,但Frederick指出,永久冻土层的碳储量代表着一个对气候变化的潜在的、巨大的生态系统反馈。

“虽然预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释放,但数量仍然很大。这一专家评估表明,我们不能忽视它,因为它在水下,我们看不到它。它潜伏在那里,是一个潜在的大量碳来源,尤其是甲烷,”Frederick说道。

据悉,由杨百翰大学研究生Sara Sayedi和高级研究员Ben Abbott领导的研究小组汇编了有关这一研究课题的现有文章和报告并建立了一个关于海底永久冻土影响气候变化潜力的基础分析。这项研究是通过Permafrost Carbon Network协调进行的,该网络拥有来自21个国家130个研究机构的400多名成员。

这项研究是通过专家评估进行的,其主要在寻求几个核心问题的答案:海底永久冻土目前的范围是什么?有多少碳被封存在永久冻土中?有多少已经和将要被释放?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是多少?

与会专家运用他们的科学技能回答问题--包括建模、数据分析或文献综合。Frederick是这项研究的最初倡导者之一,她已经对海底永久冻土进行了近10年的建模,另外她还通过自己的数值建模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

据悉,Frederick的研究工作是由Laboratory Direct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计划资助,该计划让桑迪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探索 国家安全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Frederick的工作跟桑迪亚的北极科学与安全倡议一致。桑迪亚大气科学经理Lori Parrott称,20多年来,这些实验室一直在阿拉斯加北部存在,得益于这20多年的数据,

研究小组估计,自1.4万年前的上一个冰河时期结束以来,海底永久冻土一直在融化,目前每年向大气中释放约1.4亿吨二氧化碳和530万吨甲烷。Sayedi表示,这只占人类每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小部分,相当于西班牙每年的排放量。

然而根据这项研究,现代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冰川消退的自然反应的结果。这项研究的专家估计表明,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可能会加速温室气体的释放,但由于缺乏研究和这一领域的不确定性,在获得更好的经验估计和模型估计之前确定释放的原因和速率仍是未知的。

几乎所有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都提到了永冻层的知识缺口,这使得科学家更难预测变化并降低了碳库和通量以及永冻层的热、水文条件估计的可靠性。Frederick表示,虽然目前有大量关于陆地永久冻土的研究,但从未有过这样的研究也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国际合作。

Frederick指出,跟陆地永久冻土和现在大气中的碳含量相比,海底永久冻土中封存或与之相关的碳含量是有意义的。“这是一个在气候预测或协议中没有考虑到的巨大碳来源的例子。虽然这不是一个定时炸弹,但可以肯定的是,永久冻土的海底碳储量不能继续被忽视,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们将如何影响地球的未来。”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机构设置

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CCRC)是中国科学院的非法人研究单元。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针对国家气候变化外交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组织和协调我院相关研究队伍,从事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和适应、对策的战略性、综合性和关键性科学问题集成研究,为国家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决策提供有力科学支撑。

该中心的总目标是:协调组织院内与气候有关的研究力量,面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展综合和集成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把中心建成为国家应对环境外交谈判的科学“智库”;培养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力量;代表中国科学院进行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国际合作。

近期目标有:完成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组建;针对国家环境外交谈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需求,对已有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集成;部署一些新的研究项目,形成新的研究计划;根据需要,不定期形成若干有关最新研究成果的战略研究报告;筹建气候变化综合信息数据库。

CCRC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面向国际谈判的研究

包括从决策者和谈判者领取任务,有针对性攻关以及根据集成研究的成果提出建议,争取谈判的主动权。

二、面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研究

包括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计划, 提出我国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国家报告以及采用虚拟试验等科学方法提出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最优对策建议

三、面向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包括气候变化归因、预测、影响与适应、对策研究。

CCRC的学术委员会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海洋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美国夏威夷大学以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的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室丁仲礼院士,符淙斌院士和吴国雄院士为副主任。CCRC管理委员会由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技术局、大气物理所、地址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研究所、计划财务局、人事教育局以及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司的领导组成。管理委员会的主人是资环局范蔚茗局长,副主任为大气物理所所长王会军研究员以及资环局常旭副局长。CCRC主任为王会军,副主任有郭正堂(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贵瑞(地理所)、王毅(政策所)、廖宏(大气物理所)、延晓冬(大气物理所)和周天军(大气物理所)。中心学术秘书为张颖博士。已有固定成员包括姜大膀、鞠丽霞、乐旭、富元海、施宁(博士后)、张颖。 云降水物理和强风暴一直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的重要领域,在60-70年代大气所先后组建了云雾物理研究室和中尺度暴雨研究室。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顾震潮、陶诗言、黄美元、周秀骥、周晓平和赵思雄等带领下,通过半个世纪的开拓和发展,我国云降水物理、人工影响天气以及强对流天气和中尺度动力学的研究得到长足的进步:(1)对云的结构和降水的过程有了一定了解,研究提出了世界著名的暖云云滴起伏增长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当时困扰国际云降水物理界的一大难题,即云滴由凝结增长转到重力碰并增长的门限问题,这是我国云降水物理学家对本领域的一大科学理论贡献;(2)开创了我国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研究,提高了暴雨预报的水平,在暴雨发生的机制和预报方法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研究冰雹云物理,提出了冰雹云分类和识别方法以及人工防雹技术,对我国人工防雹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引领中国的人工防雹工作。暴雨和云降水物理分别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撰写了出版了《中国之暴雨》、《云降水物理基础》和《冰雹和人工防雹》等专著和一些相关文章,同时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

云降水物理和强风暴实验室是以大气所原云雾物理研究室和中尺度暴雨研究室为基础组建的。自组建以来,坚持探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相结合,重视探测技术研发、实验和探测设计和模式研制和发展,集中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天气系统中的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各种强对流灾害性天气过程,以揭示典型降水云系自然降水形成过程、人工影响云降水的理论和方法、中尺度暴雨形成的机理以及提高预报水平的方法,同时研制了研究所需的特种观测仪器。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实验室已经在云降水物理、人工影响天气以及中尺度强风暴等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在若干相关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有影响的一系 列创新成果,扩大了社会影响,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地位。(1)对作为人工增雨的典型层状云系得宏微观结构、水分收支、降水过程和机制作了较为深入的探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层状云系的相态和粒子谱结构和降水形成环节,发展了层状云三层概念模型,提出了人工增雨潜力综合评估的方法,建立了人工增雨科学概念模型。(2)对强风暴云体——冰雹云的宏观特征、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和催化防雹的机制做了观了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发展了三维冰雹云催化数值模式,该模式已在全国十多个省相关研究部门和一些大学应用;提出了用冰雹云回波顶部的温度作为参数的识别指标,该识别方法已被列入全国人工防雹条例,成为指导各地人工防雹作业的规范。(3)对暴雨过程做了定量诊断研究。研究了暴雨预报的动力理论,提出了暴雨预报技术,提高了暴雨预报水平。其中包括广义湿位涡暴雨预报技术、对流涡度矢量预报新技术、广义标量锋生预报技术、广义湿位温梯度与干冷平流梯度相结合的湿热力平流参数预报新技术、适用于低涡暴雨预报的水汽垂直螺旋度预报新技术和波作用密度暴雨预报技术。

实验室与国际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具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与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下属的强风暴实验室(NSSL-National Severe Storms Laboratory)有着密切的合作,经常有科学家互访;与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强风暴分析预报中心(CAPS-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Storms, University of Oklahoma)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年访制度;与韩国气象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年度学术交流机制。

实验室瞄准国际大气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通过以上研究和合作研究, 2005~2009年,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单位排名第2,个人排名第5),中国气象局研究开发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5),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在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106篇,在国内CSCD刊物发表论文近120篇,编著2部。代表性成果发表在《J. Geophys. Res.》、《Geophys. Res. Lett.》、《J. Atmos. Sci.》、《Mon.Wea.Rev.》、《Weather and Forecasting.》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LAGEO)成立于1995年4月。第一、二届实验室主任分别由吕达仁院士和陈洪滨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周秀骥院士。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凝聚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并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重,围绕中层大气、大气物理过程、大气和环境遥感等有关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旨在为临近空间区域开发利用和安全、大气物理过程遥感与监测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学科方向有:1. 中层大气过程及其天气和气候效应,2. 大气辐射、大气与环境遥感,3. 全球大气电学、雷电与雷暴电学,4. 先进大气与环境探测技术。

近五年来,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项科研项目达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重大基础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近三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论文60多篇,专利5项。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6人(4人返聘),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在职博士生导师6人,研究员13人、副研、高工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2人。实验室现有客座研究员3人,均为国外著名高校的知名专家。实验室现有博士生24人,硕士生18人,博士后2人。

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培养大气物理和中层大气高层次科研人才的摇篮之一, 已有大批年轻有为的年轻学者从这里脱颖而出,走进了世界著名的大气科学研究机构,有大批青年学者成为国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学科骨干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实验室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平台,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港台地区等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此同时,实验室研究和技术人员也有数十人次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实验室现有价值3000多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并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为契机,研制和购入了大批国内外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增强了科研技术平台的建设。代表性的仪器设备有:大型VHF测风雷达系统、X波段多普勒偏振雷达、DOBSON大气臭氧垂直总量仪、平流层高空科学气球发放、测控与回收等综合技术系统、气溶胶和辐射研究实验平台、车载激光雷达系统、臭氧及一氧化碳气体分析采集及32米气象塔、MODIS卫星资料接受平台、多参量高时间分辨雷电探测和记录综合观测系统等。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国际、国内学术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科技资源互补共享,旨在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中高层大气和大气物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带动国内相关学科的发展,成为既能服务于国家和国防目标,又能进行高水平科技创新研究的国内外一流实验室。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简称 LAPC)于1988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始筹建,1991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1995年通过国家计委验收;2000年通过国家第一次评估;2005年作为定标实验室通过第二次评估,成绩良好。实验室坐落于中国科学院北京325米气象塔院内,风景秀丽,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吕达仁院士,实验室主任为王自发研究员。

实验室是建立在大气科学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结合点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独特的学科交叉优势。20多年来,实验室始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展和利用了理论研究、实验室模拟试验、野外立体综合观测实验、卫星遥测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在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化学模式,及在学科交叉点上发展起来的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优势;近10年来,实验室在区域大气污染联网观测、预测和预报研究领域异军突起;近5年来,实验室在大气化学过程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这一最年轻的研究领域占据了制高点。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实验室产出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若干高水平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平台,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先进仪器设备,特别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研究水平高、学科搭配和年龄梯度合理的科研队伍,加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科学民主的管理体制,使实验室最近5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验室的总体定位: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低层大气中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 坚持观测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 引领我国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学科发展与交叉,培养杰出人才,建设优秀团队,在大气边界层基础理论、大气化学模式发展与应用、海洋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关键过程、大气化学过程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等关键研究领域,开展关键性、前瞻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成为此领域代表国家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作为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应用研发基地,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国家气候和环境外交提供科学支撑。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实验室根据目前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学科前沿走向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近期自身特色发展优势与长期工作积累,不断调整和完善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为:

(1)大气边界层物理

城市复杂下垫面湍流相干结构和边界层阵风机理,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结构和交换过程;不同生态系统地-气湍流物质、能量交换规律及特征;海洋大气边界层物理过程,数值模式中的大气边界层参数化。

(2)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联网观测研究;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化学在线观测仪器及光化学烟雾箱研制;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机制、输送过程与演变机理;自主知识产权空气质量数值预测模式研制和多模式集合预报平台;突发条件仿真、多相态污染过程模拟、观测与模拟技术有机结合的突发性大气污染风险场模拟预警技术以及移动平台的研制与集成。

(3)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温室气体浓度及界面交换通量观测技术完善与提高;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温带半干旱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和青藏高原地区物质与能量收支变化的影响;农业面源氮素气体排放机制、调控途径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温带林地碳氮过程和界面物质能量交换通量特征及环境变化响应;森林生态系统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建立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模型,为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制定陆地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策略和履约谈判服务。

(4)大气化学与气候变化

大气成分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化学过程和机理上研究温室气体、对流层臭氧和气溶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气候变化对污染物输送、分布和浓度的影响;气溶胶-云-气候相互影响;地球气候系统模式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机理模式研制;国家节能减排对大气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评估。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

在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化学、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方面,作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系列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在大气环境与空气污染预报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缩写LASG)成立于1985年,同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前三任主任曾庆存院士、吴国雄院士、王斌研究员的领导下,LASG成为蜚声国内外的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研究机构,并在1988、1992、1996、2000、2005、2010的国家评估中,成为连续六次获得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2005年为免评获优)。LASG于1990年被国家计委和中科院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获国家计委金牛奖,2004年获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金牛奖),2011年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李崇银院士为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陆日宇为实验室主任。

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知识创新时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要求,实验室当前的研究方向为:研究和发展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宏观演变规律和机理的系统理论;研究天气和气候动力学理论,掌握天气气候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异常的发生机制;发展模块化地球系统模式和区域模式系统,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为提高预测能力,预防和减轻天气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和水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实验室的重点研究领域为:1)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与应用研究;2)天气气候动力学;3)天气气候可预报性;4)地球流体力学,并确定气候问题的研究为未来5年的重点研究内容。

自2001年以来,实验室的重担落到了年青一代领导班子身上,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可喜的成绩。2001年,李崇银当选中科院院士;赵思雄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穆穆等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王会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简称“杰青”);刘屹岷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2年,LASG研究团队获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李崇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张人禾(2001年之前为LASG成员)获杰青。2003年,LASG学术顾问叶笃正荣获国际气象最高奖-IMO奖;王斌撰写的研究案例获计算机世界最高荣誉奖-21世纪成就奖;黄荣辉、张学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吴国雄当选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学会(IAMAS)执行局副主席;李建平获杰青。2004年,LASG研究团队获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的资助。2005年,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曾庆存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穆穆、王斌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LASG成功主办大型国际系列会议-IAMAS 2005。2006年,吴国雄、李建平申请的973项目获资助;LASG 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获延续资助;宇如聪(2004年以前为LASG成员)获杰青;王斌当选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段晚锁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吴国雄作为第一位来自亚洲的学者当选IAMAS主席;穆穆当选中科院院士;吴国雄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石广玉作为第一个日本以外的学者获日本气象学会最高奖-藤原奖;陆日宇获杰青;李建平任亚洲季风年国际计划项目办公室主任。2008年,吴国雄获何梁何利科技奖;穆穆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Bin Wang当选美国气象学会理事;王斌当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成员;李建平任东亚气候国际计划(AMIP/EAC)共同协调人。2009年,LASG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获第二次延续资助,成为本领域唯一获得连续三期资助的群体项目;王会军申请的973项目获资助;刘屹岷获杰青;周天军当选WCRP亚澳季风工作组(AAMP)成员;李建平当选国际气候委员会(IAMAS ICCL)委员。

LASG迄今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项,其中国家奖10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科院一等奖11项(自然科学奖6项,科技进步奖5项),多次参加各类国际模式比较计划、在大型重要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主办大型重要国际系列学术会议,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参与国际研究计划的决策等,使得实验室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LASG自1996年以来新当选中科院院士4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培养杰青8人,海外青年学者合作基金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3人、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3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5人,中青年973项目课题负责人11人。目前,LASG在岗科研人员51人,研究生约120人,是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LASG设置了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天气气候动力学、天气气候可预报性和地球流体力学四个创新团队,配备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支撑队伍。自2001年至今,LASG资助开放课题85项,邀请访问学者439位,聘请海外博士生合作导师12位,客座研究员17位,特聘研究员8位,他们为LASG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是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在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变化东亚研究中心基础上成立的开放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东亚区域环境、气候变化等全球变化研究的诸多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本实验室的基本特色。同时,实验室还承担了国际START组织(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东亚区域研究中心的国际职能。

为了认识区域环境系统的行为规律和机理,发展预测理论和方法,建立人类有序适应对策的科学基础,实验室设置下列主要研究方向:

1、季风气候-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机理及协同观测;

2、地球系统区域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3、全球变化的区域影响和人类适应。

实验室为国家在全球变化领域的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做出了较大贡献。先后主持了国家在全球变化领域的有关“攀登计划”项目, 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并参加或负责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中科院重大项目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 “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同时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亚洲和北美半干旱区大气-植被-水相互作用的比较研究,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增暖背景下西北西部区域气候及水分过程发生变化的机理研究;正在组织和实施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季风亚洲区域集成”,同时发起并组织国际亚太网合作项目:区域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

实验室的若干研究工作具有国际影响:

1、“季风驱动的生态系统”和“广义季风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和以此为指导发展的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拟系统(RIEMS);

2、以土地利用和变化为核心的区域环境系统数值模拟;

3、实验室领导的“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国际项目(对东亚气候和环境的模拟中,RIEMS的综合表现在参加RIMP的国际上10个主要的区域模式中居于领先);

4、可适用各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在国际生态系统模型/数据比较计划”(EMDI,1999-2002)中获得较高评分。

实验室还在区域环境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和极值研究、土壤湿度研究、生态系统模式、卫星遥感在气候和宏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大气辐射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最近,在973项目的支持下,以北方干旱化为对象,提出了有序人类适应的新的科学思想。

实验室拥有一支较强的研究队伍,高级研究人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研究员12名,副研究员多名。 建设中。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重点市场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包括水、土壤、空气等物质。环境中的变化会对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水质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清洁的环境水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水质常规指标检测解决方案

化学污染物指标测试

空气质量监测

生命离不开空气。保障空气质量安全,维护公共健康是政府和个人都关心的问题。赛默飞通过先进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操作简便和性能可靠的监测仪器,高效稳定的系统,能开展气体检测和温室气体分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系统

大气复合污染(灰霾)监测解决方案

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解决方案

汞监测解决方案

温室气体解决方案

在线环境及流程监控

气溶胶及气体组分在线离子色谱监测系统

辐射测量与安全

赛默飞是全球最重要的辐射测量和安全仪器供应商之一,产品应用于核电站、国土安全、军队、辐射管理部门、环保和医疗机构、应急响应等众多领域和机构。

便携式多功能辐射巡测系列产品

分布式网络辐射监测软件系统

长寿命放射性核素监测

土壤和固体废弃物

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监测是环境监测中未来的重点领域。环境污染物可在土壤中长期积累,造成持久性污染。在未来几十年内城市化进程中,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将是多数城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欧盟环保指令-RoHS指令和无卤分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

样品前处理

服务中国空气检测40年,专利EPA认证PM2.5监测产品遍布各大城市。 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在食用之前,对食物从原材料、生产到出厂都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管理。优异的实验室集成服务还可高效率大批量处理样本,以低成本运营,并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提升产量和效益。

应对食品安全领域各项挑战

环境污染物

微生物检测

非法添加剂

农药、兽药残留

转基因

重金属

食品原产地与等级区分

食品重属鉴别

食品掺杂分析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

食品中非目标物筛查……

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屡获“技术创新大奖”

食品安全快速响应中心快速响应15个食品安全危机事件。 赛默飞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创新,带来更好的科学成果。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遗传分析

从金级标准的Sanger测序到简单、可扩展的Ion Torrent二代测序,优化的应用、优质的耗材以及简化的解决方案实现快速、准确且经济的结果。

基因检测与功能分析

汇集核酸分析领域的顶级品牌,包括定量PCR、数字PCR技术、克隆、反转录与基因调控产品,RNA研究领域的翘楚产品。

蛋白质功能分析

包括创新化学试剂、高效分离产品、领先色谱质谱技术,以及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软件,能更有信心地面对蛋白质研究的挑战。

细胞培养与分析

Ion Torrent测序仪在超过90份同行出版物被引用,是出版物中引用频率较高的台式测序。

医疗健康

研制各种专业诊断的仪器和试剂,实验室常规设备和耗材,以及各种医学研究用的先进平台与产品、

病理诊断

从常规病理检测,到数字病理分析,再到分子病理诊断。针对病理 实验室特殊环境需求及高负荷工作需求,一流的仪器设备耗材,流程设计及工作优化方案,帮助病理工作者更安全,高效地完成诊断,同 时提高诊断准确率。

感染诊断

涵盖各类型培养基、血培养系统、微生物鉴定、 药敏检测,以及降钙素原检测、PCR、qPCR、测序等系列产品,可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早期感染诊断、控制感染、指导抗生素合理使用、监测治疗和疾病 预后。

过敏诊断

过敏原自身免疫疾病诊断设备与试剂采用抗原包被技术、高特异性和高稳定性,被誉为过敏原检测的金标准。

移植诊断

通过移植前对受体/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配型、相关特异性抗体以及非HLA因素的一系列检测,为移植前 准确筛选供体、移植后有效预防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提高移植手术成功率。

转化医学研究

在转化医学领域,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从细胞到蛋白组学,再到基因组学的研究,加速生物标记物用于伴随诊断及个体化医疗 医药产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利益密切相关。

赛默飞专注制药生产的每个环节。

研究阶段

- 基础研究 靶标发现 药物设计

- 基因功能分析

- 蛋白质分析

- 细胞培养分析

- 化合物分析和筛选

技术市场化阶段

- 预临床研究 一期临床 两期临床 三期临床

- 临床前评价

- 临床试验

生产上市阶段

- 药物生产 药物上市 四期临床

- 大规模生产

- 过程控制

- 质检和质控

- 大规模临床试验

中医药现代化整体解决方案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中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了深厚的科学内涵。

生物仿制药解决方案

在快速发展的生物仿制药领域,用简单、可靠的解决方案,提供安全的产品,最大限度缩短上市所需时间。 除医疗、生物制药、食品安全和环境还有法医行业外,赛默飞的产品与技术也在众多工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服务生活及工业制造的方方面面,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石油化工

从石化上游的原油开采、输送、炼油和乙烯生产,到下游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等完整的产业体系,解决石油化工行业各业务环节中的实际问题。

石油炼制 天然气加工

石油产品分析 精细化工

化石生产 生物柴油

化工产品

钢铁

从材料处理到金属加工再到最终产品监控,在线及实验室的严苛金属分析,改善工作流程,提供优异的元素分析产品和服务。

原料处理 冷轧

炼钢 钢加工

热轧 中心监测站

水泥

独一无二的创新技术为整个水泥加工流程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兼顾原材料、能耗、替代性燃料使用和添加剂优化。其中具 有可靠、耐用、紧密和高性价比的分析技术,可为从小型水泥生产厂,到大规模生产研磨站的众多客户提供服务。综合的化学和包括游离氧化钙在内的物想分析, 在线确保更优的简仓控制。

能源

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前沿能源相关重要材料的化学、结构和性能间相互作用实现控制。

燃料电池

发电厂

太阳能

机电

伴随微电子和半导体器件制作尺寸的越来越小,使用元素和化合物种类的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材料问题,为材料工程师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对于这一蓬勃发展的行业,市场上并不存在有一项能够完全满足所有相关材料分析的技术。

材料

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和开发先进的涂料和涂层、陶瓷和玻璃、纸张和油墨等众多材料,实现对包括塑模、文物、印刷、光学部件、汽车组件等在内应用的提升。

Eli是什么意思

ELI(高效照明计划)是一项针对国际照明产品的国际能效认证计划。它旨在突破区域限制,推广优质高效的照明产品,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6年3月1日,ELI认证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获奖认证中心管理和运营。

ELI项目始于2000年,由全球环境基金(GEF)发起并资助。国际金融公司(IFC)负责在阿根廷,秘鲁,菲律宾,捷克共和国,拉脱维亚,南非和匈牙利等七个国家成功实施推广。

ELI质量标准体系的公平性和国际化确保了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避免重复照明产品标准的开发,并直接使用ELI认证产品或ELI技术规范来提供保护。

扩展资料:

ELI认证

新的ELI全球高效照明产品认证将在前期7国ELI项目基础上,继续与政府部门、相关国际组织、照明企业、检测实验室、照明协会、经销商及其它组织合作,推广和普及高效照明产品,提高社会对高效照明产品的认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ELI同时积极寻求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建立ELI全球服务网络。2006年下半年及2007年,ELI将重点开拓亚洲/亚太和拉丁美洲地区,探索与各国自愿性能效标识项目的协调互认。

任何照明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都可以向ELI质量认证机构提交ELI认证申请,ELI质量认证机构将根据ELI认证技术规范要求,对申请方提交的申请材料和检测报告(由认可检测实验室出具)进行审查和评估。获得ELI认证的申请方可以使用ELI认证标志及证书。

ELI――优质高效照明产品的国际标志

2006年,ELI质量认证机构将开发下列高效照明产品的ELI认证技术规范:

自镇流荧光灯(CFL)(2006年3月实施)

双端灯(2006年6月实施)

荧光灯镇流器(2006年12月实施)

随着ELI的不断拓展,认证项目还将覆盖更多的产品。ELI鼓励生产商生产低公害环保照明产品,并鼓励其进行低公害产品声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LI

75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是哪些

附件

进入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环节的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推荐部门

1

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包头稀土研究院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2

爆炸性环境电气防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技厅

3

表面活性剂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山西省科技厅

4

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青海省科技厅

5

长寿命高温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四川省科技厅

6

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技厅

7

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

江西省科技厅

8

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科技厅

9

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科委

10

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湖南省科技厅

11

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科技厅

12

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省科技厅

13

大型先进智能冲压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科技厅

14

道路桥梁检测与养护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

15

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科技厅

16

电网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

湖北省科技厅

17

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

湖南省科技厅

18

电子级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科技厅

19

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青岛市科技局

20

废旧塑料资源高效开发及高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科技厅

21

氟氮化工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2

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3

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科技厅

24

高端关节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科技厅

25

高端智能重型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

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省科技厅

26

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阳铸造研究所

辽宁省科技厅

27

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交第一公路勘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8

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省科技厅

29

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系统与透平膨胀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省科技厅

30

共伴生有色金属资源加压湿法冶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科技厅

31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科技厅

32

贵金属催化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33

国家特种玻璃重点实验室

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

海南省科技厅

34

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鞍钢集团公司

辽宁省科技厅

35

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市科技局

36

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华夏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

山东省科技厅

37

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科技厅

38

航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省科技厅

39

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技厅

40

核电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深圳市科委

41

核电安全与核材料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42

核主泵技术及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省科技厅

43

激光先进制造智能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科技厅

44

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科技厅

45

精细化工超临界反应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科技厅

46

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化工研究院

上海市科委

47

抗感染新药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广东省科技厅

48

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甘肃省科技厅

49

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科技厅

50

空间电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上海市科委

51

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52

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53

矿山采掘装备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科技厅

54

矿冶过程自动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北京市科委

55

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科技厅

56

粮食储藏与职业危害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四川省科技厅

57

铝镁合金材料国家实验室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省科技厅

58

绿色钢铁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首钢总公司

北京市科委

59

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60

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

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科技厅

61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62

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省科技厅

63

民用飞机先进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科委

64

民族药创制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科技厅

65

膜材料与膜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科委

66

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科技厅

67

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甘肃省科技厅

68

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科技厅

69

清洁高效燃煤发电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70

人类疾病转化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深圳市科委

71

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72

石油管材及装备材料服役行为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科技厅

73

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74

输变电设备电磁热模拟技术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科技厅

75

蔬菜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科委

76

水稻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省科技厅

77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科技厅

78

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应用技术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79

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80

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科委

81

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

贵州省科技厅

82

拖拉机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技厅

83

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科技厅

84

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

85

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北京市科委

86

新能源动力与储能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浙江省科技厅

87

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88

新型磁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科技厅

89

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科技厅

90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科技厅

91

严寒寒冷地区低能耗建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

甘肃省科技厅

92

岩土工程装备节能与智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科技厅

93

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科技厅

94

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95

铀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96

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

湖南省科技厅

97

玉米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辽宁省科技厅

98

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科技厅

99

轧辊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

河北省科技厅

100

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方电网科技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01

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02

智能电网保护和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江苏省科技厅

103

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科技厅

104

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江苏省科技厅

105

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同位素实验室详细资料

同位素实验室 ,泛指以同位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验室,主要包括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两大类。前者以稳定同位素为主要研究载体,常见的示踪物如氧-18,、氢-2(即氘)、碳-13、氮-15等;后者以放射性同位素为主要载体,常见的示踪物如铯-137、钴-60、钠-22、镅-241、钸-239等。国内外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的实验室较多。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同位素实验室 解释 :以同位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验室 包括 :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 性质 :化学 研究原理,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中国实验室举例,安全管理规定, 研究原理 稳定同位素 稳定性同位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可以用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制成含有稳定性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利用其与相应非标记元素的不同特性,通过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分析仪器来测定稳定同位素反应后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数等,从而了解反应的机理、途径、效果等。由于稳定性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无论在分离、标记化合物合成及套用过程中均无特殊防护要求,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无毒性,可直接用于动物及人体的营养学、临床医学研究及医疗诊断等等诸多领域。 在医学领域,稳定性同位素产品已广泛套用于医学领域的临床研究、多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病情判断、治疗效果评价、脏器功能研究和新药开发等方面,如PET诊断、13C-尿素呼气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肿瘤治疗(硼中子捕获疗法)、药物研究等。 在生命科学领域,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波谱研究不同蛋白质种群的结构、功能等需要稳定性同位素整合技术,其中包括同位素编码亲和标记方法(ICATTM)、细胞培养中胺基酸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ILAC)、目标蛋白的绝对定量分析方法(AQUATM)等。稳定性同位素通过生物代谢引入、酶解引入或化学性引入到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中,通过大型仪器分析后选用分子生物学软体处理可以得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图。 在农业科研领域,稳定性同位素15N、13C广泛套用于植物生理生化研究、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植物保护研究、水稻、花卉、农产品等作物的改良研究、草地的氮素循环研究等方面。在农业上套用的稳定性同位素产品大部分为低丰度产品。低丰度的15N标记尿素、15N标记硫酸铵、15N标记硝酸铵、15N标记氯化铵等无机盐类是比较常用的肥料示踪剂。 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稳定性同位素的组成会有一定的差异,氮同位素就是一种很好的污染物指示剂。在生态系统污染的监测中,测定的15N值还可以作为水域环境污染程度指标。通过使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可以使生态学家测出许多随时空变化的生态过程,同时又不会对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元素的性质造成干扰。稳定性同位素15N能够被用来测定植物通过氮固定或吸收土壤NH4+及NO3-获得氮素相对比率;确定土壤中碳和氮周转速率;判定N2O的来源(硝化细菌或反硝化细菌);确定食物链的长度;确定空气和水体污染物的来源;如何确定植物的分布区域等。 在分析测试领域,食品、农药残留、兴奋剂、海洛因的检测中,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等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套用。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还可作为NMR和质谱仪等分析检测方法的内标物等。 在雷射领域,20Ne、22Ne和3He是制备氦-氖雷射器的关键材料。这种雷射器可以用于雷射陀螺,而雷射陀螺是一种新型的惯性导航部件,它主要套用于各种型号、规格的卫星、飞机、舰船的导航及定位、定向系统。 在核能发电领域的套用:10B用于控制核反应速度,使核反应堆安全、稳定运行;用于核反应堆的防护材料等。10B亦有代替氦3用于制作中子探测管。 在半导体行业,28Si具有更好的晶体结构,提高了热导率,可用于半导体晶片基础材料,缓解因半导体晶片尺寸缩小,电流密度增大而带来的温度升高。ND3可用来制作氮化矽和氧氮化矽的钝化薄层。当扩散部分的氘取代失去的氧气时,有较重介子质量的氘以增加特定的电晶体寿命。 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套用极为广泛,它为揭示体内和细胞内理化过程的秘密,阐明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原基础上又有许多新发展,如双标记和多标记技术,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活化分析,电子显微镜技术,同位素技术与其它新技术相结合等。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化学从静态进入动态,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阐明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遗传密码、细胞膜受体、RNA-DNA逆转录等,使人类对生命基本现象的认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中国实验室举例 中国境内可进行同位素分析的实验室至少有数百个,举例如下: 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奠定我国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基础的第一个稀有元素矿物化学实验室(1956年)和第一个同位素绝对年龄实验室(1960年)。实验室依托“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等4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定位于基础研究,致力于发展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揭示地球内部和浅表地质体的物质组成及演变规律,深化对地球形成演化、地球各层圈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过程的认识,阐明其对矿产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为解决资源环境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环境同位素实验室 。该实验室具有MAT 253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并配备有Flash EA 1112型元素分析仪、TC/EA高温裂解转化装置、Trace GC 2000型气相色谱仪和GasBench II型碳酸盐反应装置。这些外设可以与MAT 253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在线上工作,从而实现线上测定固体或液体样品中C、N、H、O等稳定同位素比值,有机单化合物的C、N、H、O同位素比值和碳酸盐中的C、N同位素比值。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稳定同位素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从事环境稳定同位素的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水体硝酸盐污染物溯源研究;温室气体CH4、CO2、 N2O同位素特征;有机食品同位素规律;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N2O的 α、β同位素特征等。开发针对不同研究的同位素测定技术研究,例如水体反硝化作用氮氧同位素的测定技术、水体DIC同位素测定方法、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的同位素测定技术。同时开展一些同位素测定服务工作,可以分析的元素包括H、C、N、O和S的稳定同位素。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建而成,该实验室的前身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同位素地质实验室,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同位素地质实验室之一。1990年成为原地质矿产部同位素地质开放实验室,2003年改名为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安全管理规定 以下主要介绍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主要安全要求。 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及防护知识和健康条件,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及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工作人员配备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套袖、手套、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用品。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放在一起,其贮存场所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进行登记、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实验室内避免使用易割破皮肤的容器和器皿。凡脸部、手部有伤口或患病的工作人员,应停止进行放射性的工作。 放射性工作台面及易被污染的处所应铺设易清除污染的材料(如瓷砖、塑胶布、橡皮板、玻璃等)。放射性实验室应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有效清洗剂(如肥皂、碳酸钠等去污剂),并备有污物桶、废物贮存瓶和必要的防护用具。 大量同位素分装应在专用的房间内进行,并设有相应的防护禁止,设定计量检测仪器及必要的应急工具。放射性实验室处理粉末或易挥发的放射性物质时,必须在通风橱内(或手套箱内)进行,身体受到意外沾污时,应立即洗净并及时到医院检查。

温室气体检测实验室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温室气体监测仪器、温室气体检测实验室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微信号:Leeyo931201
咨询采购,报价(傅里叶红外光谱,应急,非道路,污染源排放,温室气体等检测,定量),请点击下方按钮。
复制微信号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18893790697 扫描微信 65682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