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承天示优,优品至上。

甘肃温室气体检测中心(甘肃省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承天示优官方账号 2023-03-01 行业动态 592 views 0

今天的文章给大伙介绍下甘肃温室气体检测中心,和甘肃省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记得不要忘记收藏下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个股分化加剧,机构扎堆进攻“绿色电力”

一、财经新闻精选

国务院批复同意《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国务院原则同意《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本方案实施的指导,综合运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及时协调解决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来源:中国政府网

我国将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选取唐山、太原、上海等16个城市以及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五个重点行业,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推进减污和降碳协同增效。

来源:央视网(新闻联播)

全长2090公里 年输气量250亿方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开工建设

国家管网集团发布消息称,9月23日,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吉安)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启动。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吉安)天然气管道(下称西气东输三段中段)全长2090公里,起自宁夏中卫,途径宁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7个省区,终点在江西省吉安市。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设计年输气能力250亿立方米,管径1219毫米。国家管网集团介绍称,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建成后,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年输气量约250亿立方米;与用煤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089万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首批FOF-LOF产品获批 这4家基金公司正备战发行

首批FOF-LOF产品已获监管批复,相关基金公司正筹备发行,已获批的产品包括交银智选星光一年封闭运作混合型FOF-LOF、兴证全球积极配置三年封闭运作混合型FOF-LOF、广发优选配置两年封闭运作混合型FOF-LOF、民生加银优享平衡6个月定期开放混合型FOF-LOF。

来源:证券时报网

郑商所调整动力煤期货合约的交易手续费标准

郑商所:自2022 年9月24日当晚夜盘交易时起,动力煤期货2110、2111、2112及2201合约的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60元/手,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60元/手。

来源:郑商所网站

(投资顾问  蔡 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 S0260611090020)

二、市场热点聚焦

市场点评:个股分化加剧,机构扎堆进攻“绿色电力”

周四两市大盘指数振荡收涨,市场总成交金额较前一交易日放大。具体来看,沪指收盘上涨指数上涨0.38%,收报36642.22点;深成指上涨0.77%,收报14387.36点;创业板上涨0.57%,收报3182.47点。

盘面上看,造纸概念股、鸿蒙概念股和电力股表现活跃,涨幅居前,化工股则表现相对较弱。上证指数冲高遇阻,距离国庆长假还剩几个交易日,指数层面难有较大突破,预计市场仍以震荡为主。

操作上,围绕主线板块进行布局。建议关注绿色电力概念股、有涨价预期且位置较低的天然气概念股、高景色度的化工股、位置较低业绩向好的军工股、券商股以及中报向好的个股。

(投资顾问  余德超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80021)

 

宏观视点:央行: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 落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政策

9月23日,人民银行召开电视会议,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落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国强讲话。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高度重视,把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管好用好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做,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积极稳妥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优化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效率,按规定及时满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流动性需求,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来源:央行网站

点评: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性,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这将间接利好资本市场。

(投资顾问  蔡 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 S0260611090020)

 

国防军工行业:基本面无忧下的短期调整带来择机配置机会

军工行业2022 H1 合计实现营收2331亿元,同比增长22.4%;实现归母净利润 179.05亿元,同比增长19.8%。从过去五年看,军工行业中报首次实现20%以上的营收增速,军工十四五开局年实现良好开局,行业增速呈上台阶态势。 归母净利润增速整体还未起来主要是部分行业比如兵器、船舶等拖累,细分高景气子行业比如航空、航天、元器件、信息化业绩已经开始进入高增长。板块 整体盈利能力继续提升,2022 H1行业毛利率 21.0%,期间费用率12.0%,净利率 7.7%。观察过去5年看,经营质量和盈利能力改善十分明显,已经体现出财务指标在军品结构提升中盈利能力改善的良好趋势。

来源:国信证券研报

点评:基本面角度看,军工行业增速首屈一指,相比其他行业成长性突出,尤其是2022 年-2023年将是行业提速的关键,复合行业增速有望超过30%。估值角度看,中证军工指数目前PE-TTM在69.9倍,处于过去五年历史49%分位,处于历史中位值附近。当前不少标的估值与业绩增长仍然匹配,市场对优秀公司估值容忍度也在提高。

(投资顾问 余德超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80021)

 

三、新股申购提示

丽臣实业申购代码001218,申购价格45.51元

春雪食品申购代码707567,申购价格11.8元

 

四、重点个股推荐

参见《早盘视点》完整版(按月定制路径:发现-资讯-资讯产品-资讯-早盘视点;单篇定制路径:发现-金牌鉴股-早盘视点)

冰川的消退

1980年以来,世界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约11.5米,这主要归咎于人类滥用煤炭、石油等燃料引起的气候变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声明说,全世界冰川融化速度创下历史最快纪录,其中欧洲冰川损失最为严重,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冰川是重要淡水资源之一,因此冰川融化速度过快会给一些地区带来淡水危机,甚至在水源稀缺的地区酝酿争水冲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声明中说,从安第斯山脉到北极,冰川消融速度加快。

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1.5米,而2005年该数字仅为0.5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说,这是有研究人员监测以来冰川消融速度最快的时期。

世界冰川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说,与其他地区相比,欧洲山区冰川损失最为严重,其中包括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和北欧山区。非洲肯尼亚山冰川失去了92%,而西班牙在1980年时有27条冰川,减少至13条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在过去一个世纪已失去了一半的冰川。2003年入夏以来,席卷欧洲各国的热浪使当地的气温接近或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在瑞士,3900米高的费尔佩克斯雪山山顶的气温达到了5℃,那里冰川的厚度下降到了近150年来的最低点。

在天山,约有22%的冰川体积在过去四十年渐渐失去。天山是中国最大的冰川区,共有冰川6890多条,总面积约9500多平方公里。新疆北部和南部的冰川都发现萎缩现象,冰川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退。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的天格尔峰1号冰川,河水年径流量为2.35亿立方米,是乌鲁木齐市的主要水源,1号冰川一直处于后退状态,从1962年开始的30年内,冰川退缩了140米。20世纪末,祁连山冰川缩减,融水比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竟达12.5至22.5米。

在喜马拉雅山,一条最大的冰川从1935年以来已缩短了300多米。20世纪末,珠峰地区的东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消融加剧,使冰川明显退缩,20世纪60年代初,珠峰地区冰川尾部在海拔5400多米处。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珠峰地区对外开放,在该地区登山、探险、旅游的人数迅速增加,当地群众已把牦牛通道修到海拔6500米处。国际冰雪委员会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加速消融着,喜马拉雅山区有近50座冰川湖湖水水位迅速上升就是明证。科学家预计,在未来35年间,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将缩小1/5。

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宣布,在加拿大努纳武特区埃尔斯米尔岛的北部海岸附近,3000岁高龄的北极冰架老大沃德·亨特不复存在。他们通过雷达勘察了解到,2000年,388.5平方公里大小的沃德·亨特出现一个小裂缝,2002年,这个裂缝扩大为77米,旁边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裂缝,一块6平方公里大小的浮冰已经分离出去,飘在沃德·亨特附近,并预言沃德·亨特最终一分为二。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冰盖,自1993年以来,其南部和东部边缘正以每年1米的速度在变薄着。

占世界冰储量91%的南极冰盖,1998年以来占总面积1/7的冰体已经消失。去年底,美国地理协会报告了南极三个最大的冰川在十年内变薄而减少了45米厚度。

冰川萎缩的速度确实是相当惊人的。在秘鲁利马地区,20世纪末开始冰川正以每年30米的速度消融,而在1990年以前,消融速度每年只有3米。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1/4以上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到50%,那时,可能只有在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高原、喜马拉雅山和中亚山地还会有一些较大的冰川分布区。 正在加速消融的冰川严峻态势,必将带来以下严重的后果:

(1)海平面上升

科学家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冰盖和山地冰川的融化,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25厘米的原因之一。如今,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数值正在不断增加着。如果南极冰盖发生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米。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

冰川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将淹没沿岸大片地区,使得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不得安宁,他们可占了世界的一半人口。所有的沿海地区都将变成汪洋大海,美国纽约只能剩下联合国大厦和几座摩天大楼的楼顶,法国巴黎也许只能看到埃菲尔铁塔的塔顶,而荷兰、英国等几十个低洼国家将不复存在。

中国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公里,沿海分布着的上百座大中城市,都是人口密集之地。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杭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和深圳等城市的海拔都在20米以内。就是北京,以及南京、武汉这些看似和海洋虽有一定距离,但那海拔却都在山岳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的水漫之列。更何况我国除大陆之外,更有海南,舟山、台湾等大小岛屿5000多个呢。

(2)全球气候改变明显

冰川,特别是极地大范围冰盖能大量反射太阳光,从而有助于人类居住的地球保持温度不至于升高。然而,当冰川融化后暴露的陆地和水面就会吸收太阳热量,从而导致冰体融化更多,由此连锁反应势必加速地面增温过程,有助于气候变暖。而北极地区冰体过度融化后较冷冰水却会对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产生冷却效应,冰水流入北大西洋,又可能会使那里的大洋环流模式遭到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 造成冬季严寒,暴风雪成灾,夏季高温不退,暴雨、飓风、洪水泛滥。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冰川消融更会给局部地区带来灾害。如喜马拉雅山冰川如此融化,在5到10年内,会使尼泊尔、不丹境内近50个冰川湖决堤而引发洪水泛滥;夏季冰川快速消融也会引发印度境内印度河、恒河水位上涨而造成洪灾。相反,随着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融水为水源的地区将会严重缺水,如秘鲁、印度北部就因冰川的加速消融而面临着缺水危机。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冰川消融使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有报道说,与冰盖变化有关的北极熊难以寻食而体重下降;南极的企鹅和海豹也因海冰减少和气温上升而改变了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几百年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因冰川消融而暴露出来,它的扩散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解冻》里所说的远古寄生虫,就是冰川消融而暴露出来的。

20世纪末,祁连山冰川正在以每年2米至16米的速度退缩,其融水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约10亿立方米,对那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民勤县,因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年径流量锐减,不得不打深水井,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坏;50万亩沙生植物焦渴而死;500万亩草场退化;风沙日数明显增多。因为水源减少,20世纪末来那里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上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狭管效应,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绵延1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地区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源头。 (1)气候变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专家们采用航测、卫星观测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对尼泊尔境内3252个冰川和2323个冰川湖以及不丹境内的677个冰川和2674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1℃,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融化加快的事实又一次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在未来几十年里面临的最大威胁。新西兰科学家对其境内48座冰川进行拍照和分析后形象地把冰川比喻为银行,由于这些年来那里高气压盛行,西风减少,导致天气干燥,降雪明显减少,以致于银行入不敷出,因为冰川靠自然降雪来补充,以保持动态平衡,体现着冰川积累和消融的收支平衡。如果不利天气继续下去,那里的冰川还将继续萎缩。

(2)人为原因

我国学者对祁连山冰川研究后提出,冰川退缩除了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放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挖中药材,滥采地下水。50年间,甘肃人口翻了一番多,而耕地仅增加了4%,人地矛盾导致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间,西北地区先后搞了三次大规模毁林开荒,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甘肃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5.6%,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气候恶化反过来又加剧了冰川的萎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深刻指出,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消融加快的研究结果,向全球发出了新的警报:拯救冰川,以拯救生命。面对冰川如此惊人的变化速度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人类有义务和责任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降低冰川消退的速度。

在我国甘肃,则明确提出保护冰川的口号。有关方面负责人强调,要治理河西走廊的沙漠化,就必须保护祁连山冰川。要采取切实的措施,而且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既不能盲目开荒,也不能盲目扩大植树造林规模,要因地制宜,适度开发,遏制祁连山周边环境的恶化趋势,从而有助于保护好河西走廊的生命线--祁连山冰川。

1.加拿大冰川加速融化,北半球最大的冰盖湖独特的生物依存关系受威胁:2000年到2002年两年间,加拿大北部Ellesmere岛上的Ward Hunt冰盖发生破裂,巨大的冰盖一分为二,威胁着北半球最大的冰盖湖迪斯雷立峡湾(Disraeli Fjord)中奇特的生物现象。在这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峡湾中,水底的海洋微生物与水面冰层下的淡水生物和谐相处,形成了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混居的奇特现象。然而由于冰盖的融化,这种奇特的低盐度海水正在慢慢的消失,截止到2002年, 96%的低盐度栖居环境已经消失殆尽。

2.冰川融化影响水资源:随着山地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径流作为供水源的地区将会发生严重的缺水危机。Quelccaya冰帽作为秘鲁里利马市传统的供水源,冰川正以每年30米的速度在退缩,在1990年以前冰川退缩的速度每年只有3 米, 这种情况威胁到该市上万居民的用水.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用水,水力发电都要依赖安第斯山脉的冰川融水。 然而冰川的加速退缩正不断地威胁着这里居民的正常生活,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经历用水短缺和因为用水而引起的纠纷。

3.冰川的加速融化致使大块冰体划落冰川湖,冰川湖溃决引发水灾: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退缩,1985年在尼泊尔的Langmoche冰川湖溃决溃决淹没了可耕用土地,冲毁了桥梁房屋和一座即将建成的水电站,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4.冰川融化的潜在威胁:冰川的融化会导致北埋藏在冰盖中几百年甚至几万年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微生物的扩散会影响人类的健康。机农药在上个世纪的中期曾经被广泛使用,尽管很多种类的农药都被限制使用,但许多农药残留物都被峰存在了冰川中。有害物质随空气的流动被带到寒冷的地方,有害物质往往就被被压缩和储存在冰川中。冰川的融化会使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出来,对冰川周围的湖泊河流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催促各成员国在2009年签订继承《京都议定书》义务的减排国际框架条约,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斯坦纳说,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讨论了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等问题,争取在2009年前达成一项新的国际协议,以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延续。

不少气候专家认为,由于世界上数十亿人口饮用冰川融水、依靠冰川水灌溉、发电,因此冰川过度消融会给这些人口带来淡水危机。

冰川是地表上长期存在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一词来自拉丁文 glacies(意为冰)。《世界冰川目录资料编辑指南》把冰川面积超过 0.1平方千米者作为统计对象。以平衡线(又称雪线)为界把冰川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粒雪盆(又称积累区),下部为冰舌区(又称消融区),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冰川系统。

高二地理题试卷及答案

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子,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方向,请你认识自己,好好爱自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二地理 题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2.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 D.丁地因洼制洼发展基塘生产

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回答3~4题。

3.由甲至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然条件 ②市场需求 ③农业技术 ④地价高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B.河网密度变大

C.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D.环境污染减轻

精确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是实现农业低消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读“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回答5~7题。

5.精确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所 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6.为了制作农田的产量电子图,需要获取田间作物生长情况和产量的空间分布信息,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9.该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①延长了生产链 ②增加了农民收入 ③保持水土 ④改善局部气候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11.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 措施 有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 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相对于我国,巴西的生物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土面积大 ②水热充足 ③生物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广阔 ④土壤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巴西的生物承载力有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降水减少 C.国土面积 减小 D.植被破坏

2013年12 月6日开始,来自刚果(布)、赤道几内亚、中非共和国、加蓬和喀麦隆5国的森林部长在为期3天的会议期间讨论了如何加强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保护的问题。读图,回答14~15题。

14.刚果河流域雨林大面积 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

B.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

C.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

D.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

15.与会国家为保护这一片原始森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③加强环境 教育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④为摆脱贫困,只砍伐名贵木材 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禁砍伐树木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18.下列关于a—自然资源、b—能源、c—矿产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图解,正确的是

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19~20题。

19.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掘业 D.冶金业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 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10%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了主体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21.右图是“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下列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清洁能源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是国际上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成功典范,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22~23题。

22.田纳西河流域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水能资源丰富

C.气候炎热干燥

D.矿产资源贫乏

23.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A.梯级开发 B.防洪发电

C.提高水质 D.环境建设“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根据材料和右图,联系所学知识,回答24~26题。

24.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地表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25.东北是我国重要的

①林业基地 ②能源基地 ③商品粮基地 ④重工业基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26.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 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粮食的商品率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服装经销商多从我国订购服装成品,但从21世纪初开始将订单转移到一些东南亚国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东盟地区的高档面料和纺织机械供应国。读珠江三角 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27~29题。

27.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密集且经济发达,下列不是其发展的区位因素的是

A.平 坦的地势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8.读该地区主要工业品年内产值百分比图, 分析该地区10年间发生的变化是

A.纺织品产值降低 B.总人口减少

C.廉价劳动力流入 D.产业结构升级

29.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

D.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没有水土流失现象

31.由于工程沿线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用煤,从而将有效降低城市环 境中的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白色污染 D.重金属污染

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回答32~33题。

32.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A.管道运输 B.高压输电

C.水陆联运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33.图中②工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环境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34~35题。

材料一:“腾笼换鸟”。

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主要包括航天、生物、信息、医药等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而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样的转移,既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也是政府调控的结晶;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是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的双赢共振。

材料二:目前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

34.随着经济发展,原先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腾笼换 鸟”。有关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35.“腾笼换鸟”对苏北某市产生的有利影响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Ⅱ卷

36.阅读下列伏尔加河的有关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多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其水运量占俄罗斯水运量的70%。伏尔加河的大规模开发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通过开通运河等工程措施沟通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实现了“五海”通航。通过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但是,伏尔加河的综合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水利工程影响了鱼群洄游产卵;二是下游没有修建大型水库,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三是河水污染严重。

(1)把下面的字母填入图中方框内,完成伏尔加河综合开发示意图。(4分)

A.梯级开发 B.发电 C.灌溉、供水 D.航运

(2)分析伏尔加河的综合开发为流域内工业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2分)

(3)分析伏尔加河航运运量大的主要原因。(3分)

(4)伏尔加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我国江河治理提供的借鉴有 (多选)。(1分)

A.我国河流开发应注意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如建立生态保护区等

B.通过流域内污染企业的整治,改善河湖水质

C.有汛期的河流都应当建设水坝蓄洪,才能减少流域洪涝灾害

D.只有实现流域综合开发,才更有利于河流的合理利用

37.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判断图1中M地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3分)

(2)指出M所在省区成为世界水稻 种植 纬度地区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

(3)简述M地形区生产的稻米品质上乘的主要原因。(3分)

近年来, M地形区采用了如图2所示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概括M地形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2分)

38.图甲是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经济要素互补性图,图乙是日本与韩国企业在我国城市投资办厂示意图,图丙是韩国、沈阳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图甲中的国家名称。(3分)

A ,B ,C 。

(2)比较说明图乙两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异同点。(2分)

(3)简要说明青岛、大连、上海等地吸引日本、韩国等国家企业来华办厂共同具有的区位优势条件。(3分)

(4)2009年9月13日下午,第8届沈阳韩国周在沈阳开幕,其主题是“友谊、交流、合作、发展”。活动由经贸交流、 文化 交流两大板块七项重要活动组成,此活动不仅搭建了中韩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平台,而且也成为沈阳对外开放的品牌。 如图丙,中韩交流活动中,伴随着箭头①而流动的是 (   )(2分)

A.资金、技术、信息 B.劳动力、市场、土地

C.原料、能源、政策 D.原料、水源、劳动力

答案

一、选择题(70分)

1 2 3 4 5 6 7 8 9

C D C C B C A B D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A C D C D B C 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C B C B A C A D B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D B C B B D A C

二、综合题(30分)

36.答案:(10分)

37.答案:(10分)

(1)平原(1分),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低平(2分)。

(2)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分),

(3)该地区夏季光照充足,作物生长期长;(冬半年)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很少施用农药;使用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因此品质上乘。(3分)

(4)(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或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物质综合循环利用(2分)。

38.答案:(10分)

(1)日本 韩国 中国(3分)

(2)相同点:原料地都在各自国家,加工地都在中国。

不同点:纺织厂的产品市场在日本,汽车厂的产品市场在中国。(2分)

(3)均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3分)

(4)A(2分)

高二地理题试卷及答案相关 文章 :

★ 高二区域地理习题及答案

★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题测试卷

★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 高二常考的地理大题考点答题公式

★ 高中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模拟题

★ 云南省高中地理会考试卷及答案

★ 高二必修三地理大题

★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 高中地理必修一单元检测题

兰炭怎么样

清洁取暖不妨试试兰炭

一年一度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燃料准备工作即将开始。同时,打赢大气污染防控三年攻坚战也到了即将交卷的时刻。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业内对如何既能保证百姓温暖过冬,又能确保大气污染防控效果多了一些认识和选择。

散煤取暖造成的大气污染还历历在目,但为什么老百姓就是放不下散煤?因为散煤来源广、供应有保障,且价格便宜,供暖舒适性较高。如何既能保留散煤的优点,又能避免其污染的不足?一种新型的清洁燃料——兰炭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近期,由于部分地区在“限煤双控”刚性政策的约束下,适当放松了对兰炭的限制,引起一些地区争抢兰炭,尤其是一些燃煤电厂为完成压煤任务,也加入了争抢大军。其实,兰炭只适用于那些无法进行烟气超低排放治理的家庭民用和中小型工农业、养殖业等分散用户,并不很适合煤粉炉燃煤发电厂使用。

传统炉灶结构不合理致散煤直烧产生大量污染

自古人发现煤炭并将其作为燃料用于取暖和炊事以来,直到2017前,家庭散煤的燃烧方式并无太大变化,祖祖辈辈都是采用直立式底部自然进风短炉膛燃煤正烧小炉灶,即使后来的家用封闭式取暖炉,炉膛结构也没有变化。此种炉灶由于结构简单,制作成本极低而被长期广泛使用。

但此种炉灶结构燃用烟煤,会产生大量煤烟污染,能效也很低。因为这种结构的炉灶没有二次供风,引燃煤炭和后续加煤都在炉膛火焰中心上部,煤炭被加热到320℃左右就发生热解,产生的热解煤气在炉膛上部很难点燃和完全燃烧,使60%-70%的热解煤气顺着烟道排空;热解过程中煤炭不断爆裂产生的大量细煤粉也随着烟气被带出;煤中的硫不断被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硫烟气,因不能和灰渣中的碱性物质接触固硫,所以多数二氧化硫也都一并进入大气中,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同时,这些排出的干馏气和带出的煤粉没有得到燃烧使用,白白浪费,使整体热效率低于60%。这就是散煤燃烧造成严重污染和能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无论是用块煤、粉煤,还是型煤都是如此。

如果向炉灶中直接加入细颗粒煤,飞扬出去的煤粉更多、浪费更大;如果做成型煤或煤饼再烧,飞出的煤粉会少得多,但挥发分逃逸问题仍无法解决;工业锅炉炉膛较长,但如果没有二次风补燃,挥发分逃逸问题就不可避免;一般锅炉都是强制鼓风,煤粉带出问题更为严重。

煤烟中含有大量焦油蒸汽、甲烷和少量其它烃类气体,以及氢气,这些都是大气光化学污染的重要构成物质,是VOCs治理的重点;焦油蒸汽含有大量苯、酚、萘、蒽、苯并芘等数十种知名和尚不知名的多环芳烃类有毒有害物质,有的还是强致癌物,它们会加重雾霾和酸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中低温热解技术让散煤变身污染极小的兰炭,成为散煤替代首选

兰炭是烟煤热解后的半焦,是通过热解技术去除烟煤的大部分挥发分后的固体产物,这种技术在陕北、鄂尔多斯地区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起初用当地盛产的长焰煤进行土法烧焦,污染严重。近十多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环保政策的倒逼,兰炭的生产工艺、装备以及污染控制水平都有了革命性进步,已进入清洁生产和超低排放的现代化大工业阶段。目前,兰炭产业已扩展到整个陕北、蒙西、甘肃、新疆等拥有长焰煤资源的地区,全国产能近1亿吨。兰炭的用途也从最初的铁合金和电石行业,扩展到高炉喷吹、球团烧结、工业造气等行业,近两年逐步进入家庭民用和冬季取暖领域。

兰炭生产和散煤直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十分相似,只不过兰炭是把原煤集中热解,散煤是分散到千家万户的炉灶中热解。通过烟煤的集中热解,把散煤变成兰炭,不仅可把燃料清洁化,而且可将煤炭中的挥发分物质全部回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不但能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大大提高原煤经济效益。

兰炭虽属煤炭,但其性能已发生根本改变,其挥发分和硫分残余已很少,热值大幅提高:挥发分一般降至5%-10%、残余硫分降低50%以上,热值提至6000大卡/千克以上。挥发分大幅降低,散烧时产生的煤烟就大幅减少;同时,经过热解形成的兰炭热稳定性有所提升,产生的煤粉和飞灰大幅减少,大大缓解了粉尘污染。即使还用原来的正烧小炉灶,也不会产生太大污染。

监测数据表明,烧兰炭比烧散煤可节能30%以上,产生的粉尘和其它烟气污染物下降80%-90%,二氧化硫下降50%以上。

对用户而言,燃料用量小了,运费可节省1/3,所以兰炭的综合消费成本增加并不多。虽然表面看兰炭比散煤价格高,但只要厂家把原煤热解减重部分,即煤焦油和热解煤气高值高效利用起来,完全可抵消加工成本,甚至还会有盈余,兰炭成本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兰炭虽以散煤为原料,但已不是散煤,而是转变成了非常优质的煤基清洁固体燃料,既保持了散煤使用的便捷性和廉价性,又减少了污染,且资源丰富有保障,是替代工业和民用散煤的首选。石油需要“炼化”才能清洁化和分品种使用,原煤低温热解也是一种“炼化”,“炼油”和“炼煤”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不具备气代煤、电代煤的地区,以兰炭全面替代散煤切实可行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同时也要求确保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温暖过冬。近年来部分地区采取了大量限煤、禁煤和煤改气、煤改电的行政措施,配合大气污染防控整体措施综合施策,中东部地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在此过程中,工业和民用散煤替代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改电、改气后的保供难度大、消费成本高、舒适性偏低等问题极易导致散煤复烧。

如果采用兰炭,上述问题或可基本得到解决。虽然散烧兰炭还达不到超低排放和改气、改电的清洁效果,但相比过去原煤散烧已有极大改善,特别是随着兰炭专用炉具的推广使用,能效和清洁性提升明显。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筹划之年,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散煤治理的经验教训,使“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内散煤污染治理更有力、更科学、更可承受十分重要。在不具备气代煤、电代煤的地区,以兰炭全面替代散煤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是针对家庭分散民用取暖和农业大棚、养殖场所、农村乡镇街道小企业等,大力推广兰炭替代,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使用习惯的前提下,可全面替代。如果同时采用专用炉具,效果更好。初期投资和运行费用完全可承受,完全有潜力不依赖财政补贴。

二是对于10蒸吨/时及以下小工厂的供热供暖,如果实在无法改气、改电,也可采用兰炭专用锅炉,配合简易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装置,完全可做到达标排放,且投资和运行费用低、设备可自动运行、供应有保障。但对于吨位较大的兰炭锅炉,必须配套建设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治理系统。

三是对于必须使用燃气的玻璃、陶瓷等行业,推荐采用新型无排放固定床兰炭连续气化炉,就地生产廉价燃气。这种兰炭气化炉完全无焦油和酚氨废水,在窑尾烟气排放总管配套建设超低排放系统,即可获得良好的减排效果。

当然,兰炭终归是碳基燃料,虽然污染问题可解决,但碳排放问题尚不能解决。因此,在减排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下,兰炭也不能任性和无节制地使用,虽然控制温室效应和碳减排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在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地方必须尽量优先使用这些能源,不足

气温的升高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董峻、姚润丰)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今年冬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平均气温为零下4.5摄氏度,比常年同期偏高1.4摄氏度。去年12月,北方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同期偏高。有专家表示,虽然是否属于暖冬还要看2月份天气状况,但总体而言,冬季气温持续偏高成为趋势。

气候变暖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利大还是弊大?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称,冬季气温偏高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双重影响。气温偏高有利于虫卵、病菌越冬,易导致春季病虫害蔓延。同时由于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干燥,还会造成土壤失墒,有可能引发部分地区的春旱。另一方面,气温偏高有利于土地热量积累,对南方油菜等冬作物生长发育产生有利影响。黑龙江省生物防治站的有关专家的分析也显示,气候变暖给病菌存活和害虫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可能给2007年春天的农业生产带来非常不利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的厄尔尼诺现象,则给农业生产带来更深层的影响。气候专家表示,在遭遇厄尔尼诺时,我国往往出现南涝北旱,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1998年就是典型的“厄尔尼诺年”。据江苏省气象部门监测,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这个省的气温明显偏高,这是受厄尔尼诺影响的明显表现。气候专家对此认为,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春季容易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粮食作物生长,甚至导致减产。

不久前,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至3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虽然会增加7%至10%,但并不能改变干旱化的趋势,特别是北方干旱化的趋势。由于气候变暖使农业需水量加大,供水的地区差异也会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气候专家说,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牧业方面,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化趋势,使半干旱地区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界限可能扩大,高山草地面积减少,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月份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新疆北部和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东部、宁夏、青海东部、长江中下游大部、江南中西部及西南东部等地降水偏多。气象专家建议,西北和内蒙古牧区要加强牲畜防寒保暖,防御牧区雪灾等灾害,确保弱畜、幼畜安全越冬。北方冬麦区大部自1月以来雨雪持续偏少,墒情有所下降,各地要及早做好抗旱准备,以避免春旱发生。“立春”将至,各地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耙麦、中耕保墒,有条件的地区可施有机肥,以增温保墒,促进冬小麦适时返青生长。

专家说,气候变暖导致的去年夏季高温和暖秋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王宇)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对农业生产正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家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专家吕厚荃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去年川渝地区的伏旱高温,以及秋季冬作物区大部气温偏高,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

吕厚荃说,2006年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川渝地区的伏旱高温。重庆、四川的伏旱分别为百年一遇和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年份,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出现范围广、灾害强度大、危害程度重的特点。伏旱的始期出现在7月上旬,比常年偏早10~20天,至9月上旬才结束。

吕厚荃说,夏季的异常高温是导致旱情迅速发展、危害程度加重的主要因素。2006年旱区大部超过35摄氏度高温日数为30~55天,部分地区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日数达10天以上,甚至突破44摄氏度。四川东部、重庆大部7月至8月中旬的降水量偏少程度、高温持续时间与强度均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极值。干旱强度和范围明显大于往年,波及了四川122个县市、重庆34个区县,几乎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区,无论是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均超过历史同期。作物遭受高温、干旱的双重危害,导致结实和灌浆不良,粮食减产50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的产量、品质也有所下降。同时,农业基础设施也损毁严重,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吕厚荃称,2006年秋季我国冬作物区大部气温明显高于常年同期,暖秋使北方冬麦区小麦冬前生长较快,部分地区出现旺长现象,抗寒能力差,遇强降温有可能会出现冻害。特别是一些墒情差的地区,麦田不能严实封冻,出现大风降温时,易形成冻害。

联合国发表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称全球变暖已是不争事实

新华社巴黎2月2日电(记者卢苏燕)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日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得出的主要结论。

上述结论为全世界的决策者尽快确定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专家们在长达20多页的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专家们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即至少有90%的可能是人类活动。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表示,今天公布的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

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中,专家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至5.8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9厘米至88厘米。

1月29日至2月1日,IPCC第一工作组的500多名专家在巴黎举行会议,修订第四份委员会评估报告,起草评估报告梗概。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作为IPCC的联合主席主持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召开期间,法国首都巴黎等多个城市于2月1日晚关灯断电5分钟,借此向浪费能源行为宣战。埃菲尔铁塔关闭了所有照明设备,巴黎市所属的博物馆等建筑物也拉闸断电。

IPCC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创建的,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名专家,委员会分3个工作组。至今,IPCC已发表了3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第四份评估报告的全文将在今年下半年发表。

太阳照射地球

太阳照射地球

太阳照射地球,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地球,是距离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唯一孕育生命的星球,而且除了太阳系意外还有更深的宇宙奥秘,我们每天照射的太阳距离我们有多远,太阳照射地球。

太阳照射地球1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带动行星系的南北偏移。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分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1]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的,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就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以太阳为焦点,地球运动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

7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北半球昼长夜短,而南半球相反。1月以后是近日点,北半球昼短夜长。

1月初 近日点 日地距离1.471亿千米 角速度61分/天 线速度30.3千米/秒

7月初 远日点 日地距离1.521亿千米 角速度57分/天 线速度29.3千米/秒

近日点快 远日点慢昼夜长短

每年3月21日前後 春分日 昼夜等长

每年6月22日前後 夏至日 昼长夜短(北半球)

每年9月23日前後 秋分日 昼夜等长

每年12月22日前後 冬至日昼短夜长(北半球)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太阳照射地球2

为什么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后变热了

太阳是一颗巨大的恒星,它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而地球生命和人类的诞生也离不开太阳给地球带来的适宜温度,可以说太阳是地球生命的母亲一点也不为过。

在人类没有走进科技发展的道路之前,先知的一些人们已经认知到太空的存在,知道地球之外是一个无比浩瀚的宇宙,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可是那个时候,人们对太空基本一无所知,更不知道太空的温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可能在很多古人的眼里,地球因为太阳的照射都能够有如此的温度,那么在太阳生存的太空中,那温度应该更高吧。可是随着人类走进科技发展的道路,走出地球之后,才知道太空可不是一个温暖的空间,那里的温度非常低,可以说是无比寒冷。

这个时候,很多人心中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太空无比寒冷,为什么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后却变热了,这是什么道理?其实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温度的发热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才行。我们能够感受到物体的温度,也能够感受到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后不断升高的温度。

为什么物体的温度会有变化,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着物体的温度?过去人们很难从宏观的层面去理解温度的变化,直到人类开始研究微观领域,走进微观世界后才真正弄明白了温度的变化之谜。原来温度的本质就是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当分子的运动越来越剧烈的时候,物体的温度也在不断升高,反之温度会不断降低,之所以温度有绝对零度这个下限值,就是因为分子的极限运动就是静止,只要它完全静止不动,也就没有了分子运动,温度自然也就降到了最低。

了解完分子的运动和温度的关系,我们明白了,温度想要升高必须要有分子的运动才行,而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温度的体现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从微观领域来看,那就是各种分子,从宏观来分析,那就是各种气体,尘埃等物质。

看完这个,我们再回到太空中,我们都知道太空其实是一个真空状态,当然这种真空并不是说太空毫无物质,太空其实并不空,其中充斥着大量高能粒子,可是这些高能粒子看上去很多,可是分散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它的密度就非常低了。比如,每立方厘米的星际空间中,约只有0.26个原子,而在海平面处,每立方厘米的空气约有5.37x10^19个原子。从这个简单的比例中就可以看出,这个“太空”还真是太空。

在如此稀薄物质的太阳和地球的空间中,没有大量温度的载体物质的存在,因此绝大部分光子将畅通无阻通过太空到达了大气层以及海洋和地表,接下来就是地球整个大气、水以及岩石圈的整个范围。太空虽然非常空,粒子的密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可是一旦进入地球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地球可是一个物质世界,从最外层的大气层一直到地底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这些都可以充当温度的载体,所以当太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后,就可以加剧大气层,尘埃,岩石等物质中的分子运动,所以大气,尘埃,岩石的物质就会不断上升,从而让整个地球的温度上升。

当然,不同的载体物质对温度的传导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物质载体对温度的传导作用很小,可有的物质能力则非常强,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作为温度载体,它允许太阳光照射进来,却不允许波段较低的红外辐射散出去,它非常霸道地将进入大气层的温度保护起来,不让它们逃脱。

对于一颗星球来说,想要保持一个不错的温度,必须要有二氧化碳的参与,它是这方面的权威。可是任何事物都有物极必反,二氧化碳的浓度太高了,对于一颗星球来说可就不是好事了,比如金星表面的温度达400多度,按道理来说,金星是地球的邻居,处在宜居带内,它表面的温度应该和地球差不多才对。

可是由于金星大气层96%以上的物质都是二氧化碳,导致金星的温室效应特别严重,温度也越来越高,这样的星球很难诞生生命,如果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合理的范围,有可能金星也会是一颗美丽的生命星球,而不是现在这样的炼狱星球。

事实上,地球近年来的温度也在不断上升,原因就是工业污染带来的.温室气体,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年比一年高,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全球气温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如果人类再不好好保护地球,不注重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可能在未来地球也会变成像金星那样的炼狱星球。

太阳照射地球3

地球一秒钟接收太阳的能量是多少?

太阳距地球的距离是1.5亿千米,在地球大气层表面单位时间测量的太阳能量为1368瓦/平方米。通过单位面积的功率×总面积(4πR^2),可以求得太阳单位时间内(每秒)发射的能量为4*10^25焦耳。

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2007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11亿吨油当量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质有220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太阳是人类能源之母。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t煤产生的能量。

地球每秒接收的太阳能量相当于3367颗“小男孩”核弹的威力。

扩展资料:

原理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7w/㎡。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能量173000TW。

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

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

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

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可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

一类地区

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6680~8400 MJ/㎡,相当于日辐射量5.1~6.4KWh/㎡。

这些地区包括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尤以西藏西部最为丰富,最高达2333 KWh/㎡(日辐射量6.4KWh/㎡),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二类地区

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50-668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4.5~5.1KWh/㎡。这些地区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

三类地区

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585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3.8~4.5KWh/㎡。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苏北、皖北、台湾西南部等地。

关于甘肃温室气体检测中心和甘肃省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微信号:Leeyo931201
咨询采购,报价(傅里叶红外光谱,应急,非道路,污染源排放,温室气体等检测,定量),请点击下方按钮。
复制微信号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18893790697 扫描微信 656823624